欢迎来到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教务处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正文

​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关于加快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作者:    信息来源:教务处    发布时间: 2019-01-09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关于加快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院属教学及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实际需要,现就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试点工作、加快发展高水平本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总体目标。经过5年努力,初步形成较高水平的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省内职业类本科教育一流水平。

二、基本原则与办学定位

3、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二是坚持标准先行,质量为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职业类本科教育特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三是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需设置专业,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4、办学定位。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坚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

三、育人过程管理与教学管理

5、建立健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和系部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为坚持从严治教、依法依规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本科教学秩序提供制度保障。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和管理的相关规定。严管、严抓教学秩序,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

7、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

8、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四、教学基本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

9、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研究、论证、修改与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学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适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调整充实课程内容,形成高水平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0、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力度。继续深化课程考核改革,以《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关于课程考核的实施意见》(教[2016]25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总结近几年课程考核改革经验,将课程考核改革成果推广应用到本科层次教育教学过程中。

11、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合理设定班级学生规模。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2、严格实施学分制。使学分真正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挂钩。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

1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资格和能力证书,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14、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把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

15、加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度。继续加大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名师、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力度。

五、师资队伍培养与培训

16、制定部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制定部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要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要从师资的引进、培训和培养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18、加强教师的培训。建立灵活的教师培训机制,根据学院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灵活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和评价、管理的方法。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新技术吸收能力和本科职业教育的能力。

19、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公共课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强化教师联系企业机制。通过聘用企业或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实施重点专业“双带头人制度”、鼓励教师参加行业技能比赛等措施,造就一支既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0、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修订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定期公布兼职教师的招聘信息,拓展兼职教师的来源。建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数据库,建立稳定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和管理。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量达到合适比例。

21、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选拔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机构访学交流。完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拨、认定标准和培训方案,通过项目驱动、科研带动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完善专业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明确职责,提高待遇,定期考核,优进劣汰,滚动发展。

六、专业建设与动态调整

22、优化专业设置。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新工科”等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发挥学校现有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首批招生的十个本科专业要积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工作,逐步积累建设与改革经验,带动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快速发展,不断形成建设高水平本科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路径、新机制、新文化。

23、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工程。抢抓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带来的机遇,积极申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专科职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努力建设具有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的省级、国家级一流专业。

24、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本专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增量优化、存量升级、余量消减。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养老护理、儿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专业。

七、课程与教材建设

25、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达到扎实、系统的要求。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验课,优化实训课,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把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持续提高课程质量作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按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指导,科学编制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6、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开发建设较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系列课程,全面梳理引进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课程与课程,课程与课程体系在逻辑、内容和结构上的整合,进行课程重组。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基础,开展系列课程建设。   

27、加强实践教学。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使用高效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大力推动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

28、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9、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加大纸质教材、立体教材、校本教材、产教融合等教材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加强教材研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0、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加快形成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

31、大力推进慕课建设。发挥慕课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方面的重大作用,加大慕课建设与管理力度,支持教师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32、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积极参与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慕课学分互认制度,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慕课等优质资源平台发展,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鼓励学生多形式学习,形成支持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九、教学研究、教科研和社会服务

33、 强化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育人功能。加大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力度,鼓励教师将最新教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教科研成果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筹建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众创空间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34、强化教学研究工作。每年立项建设一批校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并予以重点支持。积极培育教学成果,启动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引导、激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除鼓励教师搞好个人教学研究外,各教学部门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真正抓好说课、听课、评课、示范课、观摩课、教学竞赛、教研会议等教学研究活动。

35、强化教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帮助教师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搞好科研促教学的思想。引导教师将研究方向聚焦到本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一流专业建设等方面,以研促教。

36、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级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力争多出成果并早日转化为生产力。努力提升横向课题研究能力,为行业企业排忧解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十、质量评价与经验总交流

37、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根据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构建教育教学基本标准,并对照标准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把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评价系部和教师的首要指标,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根据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采取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分类分层次分专业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38、 强化质量督导评估。健全校内督导队伍,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的新型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家组织在标准制订、评估监测及学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邀请社会专业评估机构开展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标准制订和专业认证等方面的作用。

39总结、交流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切实加大本专科教育教学成果表彰力度。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各系部本专科职业教育建设的经验与做法,加强对带有共性、规律性经验做法的总结提炼,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宣传,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为建设高水平本科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40、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总结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的经验,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走出去,实现国外办学。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2019年1月9日

 

 

 

 


    版权所有Copyright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教务处豫ICP备09016128 豫周公网安备41160002120064